[防疫作戰的「軍事」佈局]
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有二個大漏洞...
防疫作戰的戰術目的是「阻絕病毒進入人體」,目前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導民眾「戴口罩、勤洗手」,就是「阻絕病毒進入人體」每個人都該設立的「最後」防線,這部分類似軍事上的「邊境防衛」。若邊境防禦失手,病毒進入體內,這人就是病毒帶原者,身體也就跟著進入「國土防衛」的作戰模式。免疫力強者,戰勝病毒,成為無症狀帶原者;免疫力弱者,發生呼吸道症狀,開始進入所謂的「療程」。雖然,Covid-19的致死率約2%,不必人人自危,然而患者呼吸道纖維化的後遺症,將伴隨確症者一生,還是辛苦。
病毒突破「邊境防衛」的防線後,病毒找到宿主,病毒將大量繁殖,無論這位帶原者是有症狀或是無症狀,病毒大量繁殖的作用是一致的。此時,經由帶原者的呼吸或接觸物品,空間中的病毒量將會大量增加。當空間中的病毒量高時,其他人被感染的機率也就大增。換句話說,除了「戴口罩、勤洗手」外,降低空間中病毒量,也應該是防疫作為中,必須要納入作為的一部份。
依目前新加玻政府所做的統計,群聚感染主要的連結是「確症者」的家人及與無症狀帶原者「共餐」的人,這二種情境皆都暴露在病毒量高的空間中,但也很容易「沒戴口罩」。「共餐」如何戴口罩?所以,中央防疫指揮中心鼓勵大家外帶,不要在餐廳中與陌生人用餐是有道理的,但是,通常會共餐的「無症狀帶原者」不是陌生人,是家人或同事。
軍事上有一種作為叫「決戰境外」,就是讓戰爭不要發生在自己的國土上。若能在國境外消耗敵之軍力,必大量舒緩「國土防衛」的壓力。將「決戰境外」對應到防疫,就是減少空氣中的病毒量。除了人人做好「戴口罩、勤洗手」的個人「邊境防衛」外,針對交通工具,辦公場所、學校等必須群聚的空間,有效降地空氣中的病毒量,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似乎還沒前進佈署到關心「空間抑菌」的重要性。
也不能說疫情指揮中心不做空間抑菌,從新聞上看到國軍化學兵部隊帶著霧化器做環境消毒,就是空間抑菌,降低空間中的病毒量,只是,這是在疫情發生後的處理,不是超前部署。整理一下,空間抑菌有二大困難,首先是如何「便宜」且「有效」地將病毒消殺藥劑,例如:酒精,氣化在空氣中,且不能造成對人體的傷害。
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有二大漏洞,除了對「空間抑菌」毫無作為外,另一個破口在口罩。口罩有甚麼問題?我們目前口罩,無論是醫療型口罩或N95口罩,只能做到阻絕病毒,無法做到消滅病毒,也就是說,口罩雖然阻絕了病毒進入體內,口罩本身卻又是一個病毒傳染的載體,不安全的口罩延伸出來的,例如:口罩的收納、攜帶,都有可能成為病毒傳染的途徑。換句話說,我們面「戴口罩」,只能做到「邊境防禦」的阻絕,無法做到邊境「殲敵」,口罩甚至有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另一個途徑。
行筆至此,我想跟我熟識的人應該知道,我想說甚麼。其實,「不沾病毒口罩」、「空間抑菌」,總工程師有解!但是在現在的氛圍,…(噓)。
張誠